归来读后感5篇600字
因此若以历史片的角度去看《归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有意或无意,小人物的情感变成了电影的主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归来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归来读后感1
现今的人们,七零后有中国合伙人,八零后有致青春,九零后有青春派,几乎每个阶段的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往昔回忆。而对于六零,五零甚至更早年代的老爸老妈们,这部归来更像是承载了他们的过去记忆的一次集体回忆。不同于年轻一辈的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隐忍而坚强,那时候的爱情,含蓄而炽热。就像影片中的陆焉识与冯宛瑜,没有那么多山无棱天地合,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只有调琴,念信,送饺,以及月复一月的去火车站等候已经归来的陆焉识。
整部影片就犹如陆焉识和冯宛瑜的爱情,平淡而舒缓。笔者反倒觉得影片的高潮是开始没多久陆焉识在火车站被抓捕那场戏。十几年未见的夫妻俩感情依旧那么炽烈,为了一次久别重逢,竟然以身犯险。然而好强不懂事的女儿为了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不惜大义灭亲,向组织告密,将父母密会的时间地点告诉了监视者。这也就是后来冯宛瑜失忆后只记得女儿的不好的根本原因。这一段戏,基本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生活中的常态。
陆焉识平反回家后,却发现冯宛瑜得了失忆症,竟不认得他了,错把他当成方师傅而拒之门外。于是陆焉识就想方设法让她恢复记忆,但总是无功而返。最终冯宛瑜的失忆症愈发严重,除了女儿,谁也不认识了,甚至对女儿的记忆仍旧停留在文时女儿念舞蹈学校的时候。陆焉识也明白,与其费尽艰辛让她恢复记忆,更重要的是时刻需要陪在她身边,照顾她。 也许是太过刻意,电影这一段陆焉识帮助冯宛瑜找回记忆的戏频频笑场,好容易来一场煽情的桥段,笔者都哭不出来。笔者一直在猜测,到底怎样才会令她恢复记忆,结局会不会是大团圆呢。然而,临近结尾我们才发现,曾经企图对冯宛瑜用强才导致冯宛瑜失忆的方师傅,已经遭到了隔离审查,陆焉识甚至都找上门去,而方师傅的夫人似乎对方师傅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甚至破口大骂方师傅这种好人为什么要被审查。笔者不禁感叹,人面兽心的家伙,始终会被人拆穿。
归来读后感2
之前看到《南方周末》对张艺谋和陈道明的专访,对于他们所表露出的历史观甚是困惑,因为满篇是“和解”与“愈合”,似乎立志要在“伤痕”之后,重新打造关于那个年代的叙述模式,主题却是“忘记”和“和解”。在我看来,这只是简单的“活着”——恰如老谋子二十年前拍的那部无法公映的电影所讲述的麻木状态,于是想当然的对老谋子的“归来”不抱太大希望。然而,看过电影后,我却读出了更多的东西。有朋友和我讨论说,相比小说,影片的故事太过简单,失了很多内涵的表达,并且对影片后半部分漫长而又平淡的讲述甚是不满。但在我看来,他们似乎歪打正着地拍出了意外的厚重感和浓重的批判性。是的,《归来》相对于小说《陆犯焉识》的删繁就简,其实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广度。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离别和归来,是人类共通的母题。这个谜母在《诗经》里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在荷马史诗里是奥德赛;在唐朝是“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宋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美国是《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恋恋笔记本》……越是简单的母题,越具有全球性,也越难拍出新意。应该说,老谋子这一份答卷,在合格线以上。
当离别充满荒谬和无奈时,归来无疑是对漫长等待的最好回馈。然而,由于冯婉瑜的失忆,陆焉识的归来又漫长到令人绝望,这是两个向度的绝望——月复一月火车站接爱人的婉瑜,和日复一日想尽办法唤醒妻子记忆的焉识。影片最后,他们在雪地中站成大大的惊叹号,一个在等待着永远等不到的他,一个在陪伴着永远唤不醒的她。
归来读后感3
寒假的一天里,借着语文老师的寒假作业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归来》。看完后,令人感动。刚看到这名字,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部有什么东西归来了的一部有感触的电影。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了解了一下,《归来》是2014年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剧情文艺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尾点,该片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主人公陆焉识,为了与爱人相见,从监狱逃跑成了逃犯,来到妻子家,却只见到了女儿丹丹。丹丹发现后,为了自己的跳舞梦想,阻止了母亲与父亲相见。但陆焉识给冯琬瑜在门缝里传了纸条,明天早上八点在火车站见。
过了许久,拥挤的人群中终于出现了琬瑜的身影,焉识大喊着琬瑜的名字,琬瑜也终于看到了焉识,夫妻二人马上就要相见,可事实就是这么不幸,那些人又要来抓焉识了,琬瑜大喊着焉识快跑……焉识又被抓走了……看到这里,我感到多么的可惜啊。过了三年,文化革命结束了,焉识也被放了出来,女儿丹丹去接了他。焉识非常激动,以为终于可以见到自己的妻子了,但 琬瑜却不认得焉识,这多么令人心痛啊。
就这样,焉识化身为修钢琴,读信,做车夫的人,守护在琬瑜旁边。而琬瑜即使失忆,也始终记着五号去火车站接焉识,记着不能在把焉识锁门外了…结局多么令人感动,焉识守护在琬瑜身边,只为了陪着她,见到她。即使没有认出来,但他们始终是相爱的。
归来读后感4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疑问是,两个人的感情为什么这么好万物皆有因果,所以决定找来这本书看一下,两个人以前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总觉得他们的这种感情的早就,很大一部分是时代的结果。我一向都觉得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并且可能严歌苓还采访过这两个人。冯婉瑜、陆焉识,这两个名字好好听,个性对我的口味儿。陈道明用个性磁性的声音喊出“婉瑜”的时候,整个人心都化了。第一次觉得陈道明除了帅以外,声音竟然如此赞。
这部片子,基本上是从头哭到尾。妆完全花掉了,本来说是去超凡蜘蛛侠的,结果买票时候出现了误会,要不然就不能化妆看电影。预料到泪点会比较多,可是没想到自我从头哭到尾。一包纸巾不够用,并且擦得眼睛疼,鼻子也疼。国产电影喜欢制造泪点,这是我一向都明白的。所以准备纸巾是我每次看电影的必修课,并且明白要看电影的话,一般不化眼妆。打心底来说,归来这部电影的泪点真心不多,主要集中在两人相见而不得的时候,还有之后文结束,他回来之后她早已认不出他的时候。后面整个故事相比较较平淡了,但不明白任何一个节点都能引爆我的泪腺。
我一向都在想,我为什么会哭。电影情感的渲染固然是一部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我想大哭。酣畅淋漓的那种哭,在电影院的时候觉得会打扰到人家感觉不太好的样貌,就忍着,结果心理真心忍的难受。哭的原因是明明每个人都很善良,可是却没有我心目中完美的结局。
一家人,本该是相亲相爱,那么好的条件,那么丰厚的生活背景,那么渊博的学识。可是不是任何人的错,所有的人都善良的让人心疼,就早就了不是我心中;梦想状态的他们。可能这种状态对他们来说已经最好了,可是我却不愿意理解这样的事实。如果事情发展按照常规的有坏人的话,那么所有的错都有了归咎,我就不会感觉到一股气憋在心里面了。虽然我喜欢情节发展没有任何坏人的出现,可是也绝不期望善良的人都落不了好下场。梦想主义的意识还是那么重。所以,泪腺才会这么发达。
归来读后感5
《归来》里丹丹对父亲说,“你在她身边不就是为了照顾她,别的重要吗?”。当然不重要,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所有的人物性格、主角背景、生活环境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两个人的情感才是重要的。
陆焉识回来之后不断地想要让妻子想起自己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从电影中我们明白他是个教授,又会法语,原本有机会回原单位工作,但是为了妻子都“暂缓”了——然后一切都暂缓了。多年之后的时代变换,每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一切的一切,都被导演不知是刻意还是人为的“暂缓”了——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情才是电影放出的终极催泪弹。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不少外国人都看不下去《红楼梦》,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有情是不说的,留意思千回百转的藏起来,生怕别人明白。《归来》里也有类似的设计,比如冯婉瑜和陆焉识一门之隔的内心震撼,没有转开的门把手和那些寄不出去的信,她们的情感就在这些小而不言的细节中最终成为了未爆发的烟花,藏在了两个人心中,从此再没有绽放的机会。
任何电影的卖座都必然配合着时代的需要,对于如今这个满城尽是大钞票的时代来说,相濡以沫、纯爱隐忍就成为了表达感情最热销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感情的绚烂比但是生活的平淡坚守,也是为什么所有的怀旧电影都必须要搭上一段青涩初恋的末班车的原因。张艺谋很聪明,只选取了《陆犯焉识》最后一部分两人重逢之后的故事,所有的背景都被弱化,剩下的只有平凡的男女——一个忘了,一个还记得;一个永远在等,一个就永远陪伴。相视不识眼前人,你说是幸福,我说是难熬,感情的事谁也说不清。
巩俐和陈道明演得也不错,莫说是台词,就连嘴唇的抽搐都自己拿捏着频率。陆焉识“弹钢琴”时冯婉瑜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人都没有说话,眼泪就流下来了。那一瞬间观众会以为她想起来了,至少在那个瞬间她想起来了——当然最终现实会把观众的幻想碾碎,深情和冷漠、期望和失望交杂在一齐,不需要任何的台词就足以让人泪崩,也根本就奠定了这是个情感片的事实。
归来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