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优秀范文5篇

斯祺2分享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以往都是自己为学生布置暑假作业,今年暑假我也被布置了一份特别的暑假作业,就是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说句实话,刚听到这个作业心中还真有点小疑问:这是本“老”书了,它还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吗?这本书的背景是计划经济下的苏联,它能解决多少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带着疑问我开始挤时间完成作业。

  刚开始真的是艰难的,渐渐地书中一些事例和体会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思想反映的正是永恒不变的教育规律,这些思想是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一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的体现 ,很多都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最困扰我们的问题莫过于:到底怎样教育好孩子?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就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由此我想到师德这个问题,我想教师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应该也是导致一些教师师德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精神世界是一个看不见的庞杂体系,其表现形式只能通过对行为观察窥测其内在的东西。然而他却可以左右人的行为,。 教师作为这个世界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其精神世界更值得人们关注。原因是他的周围是一群同样值得关注的精神世界,教师的精神世界是孩子们除了知识以外的另一种食粮。教师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就是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陈晓冰老师的文章中我读到过让我深有感触的一段话:这种精神世界的营造应该是以多彩的世俗生活为基座的,是以读书与专业修为作材料建筑起来的一座精神大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对教师的认识出现了大相径庭的两种定位: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孵化器,被当作标杆推至“人类灵魂丁程师”的宝座。至高的社会要求被道德的光环包裹得完美灿烂.另一方面人们又在不自觉地固守着一种近似于顽固的“传统认识”,教师似乎总是与长衫、瘦弱、深夜窗的灯光捆绑在一起,与迂腐、清贫联系在一块。虽然我们处于一个生活日渐改善的良性发展时代,但不可否认.长期存在的社会道德要求与物质待遇并不匹配的生活状态,使得教师在精神与物质的两端均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我想正是这种“亚健康”让一些老师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争斗中选择了妥协,甚至是沦落。选择了服从于权威和伪善,选择了追逐于名利和虚荣,选择了对师德的漠然。

  那么如何充盈教师的精神世界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丰富而丰满的精神生活,也就没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他还阐明,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发现并研究了教育过程中尚未被人注意的某个方面,而且在于这种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劳动的看法,创造性研究能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作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而是看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它还能够“驱散教师当中对工作的冷漠态度和惰性,点燃起创造精神的火花”。而且,当教师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这种情感是他渴求知识、热爱读书、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的内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说,创造性劳动是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预防教师职业倦怠、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

  教师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境界。以古鉴今,更何况我们今天的教者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要想在师德问题上不走弯路,教师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素养,既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工作激情。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的智慧是从教师的内心滋长出来,这要取决于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的学识修养。让我们都来关注自己的心性修养和精神世界吧。为自己更为了身边那些纯洁的心灵!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50字

  机缘巧合在朋友圈看到“云舒写教育”的姚老师发布的消息:纪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教育科学出版社与云舒写教育联合发起《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征集活动,活动要求:1写一篇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或读后感。2拍一张与《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合影。完成1和2就可获赠一本书籍。

  我看到这个消息,有些跃跃欲试。之前简单翻看过这本书,为了写心得又重新拾起。扫扫了目录,我目标锁定在第26篇《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谈“思想和心灵”,感觉太缥缈、太虚浮。我想结合自身短暂的一年教学经验谈谈一个更接地气的话题——要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要赢得孩子们喜欢,面善是外在条。我天生不丽质,出水不芙蓉,长相十分接地气,十分大众化,也十分个性化,哈哈哈。虽然长相一般,但我自认为自己还是比较面善的。虽然我时常对违反纪律的孩子一副凶神恶煞,但我更喜欢以笑示人。之前有家长和我交谈时说:“云朵老师,您那不是真凶,你都是装出的。”是的,我是一张“纸老虎”。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定的威信,让孩子尊重自己,严厉、保持一定距离是必须的,但脸上的那份慈爱是永远隐藏不了的。刚接手的班级,有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反馈:孩子一开始觉得云朵老师很凶,后才发现老师只对违反纪律的孩子严厉,对我们很好。我秉承的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我严厉,是针对你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知错就改,我会既往不咎,毫不吝啬我的表扬。堂上、间,我也会因为情境的设置而情不自禁、忍俊不禁,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这些都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普通人。

  要赢得孩子们的喜欢,心善是润滑剂。虽然我还没为人妻、为人母,但对我的孩子们,我都以热忱去交流,以善心去感化,希冀以真心换真心。其实孩子们都期望获得老师的认可与赞扬,他们有时的不由自主、情非得已在事后被批评也懊恼不已,内心更渴望获得肯定。我时常单独找孩子交流了解情况,我也适当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我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我并不是不喜欢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渐渐成长起。我想鼓励与帮助会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与进步,多一句激励的话语,多一个温暖的眼神,也许会胜过生硬的呵斥和指责。

  要赢得孩子的喜欢,要能吸引他们的目光,感受他们的欢声笑语。最近在尝试一事,就是每天利用大间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每次我一说:“我要讲故事了。”孩子们立刻兴奋起,喜上眉梢。我知道孩子们内心是欢喜的,也爱听我讲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述、根据人物角色用不同语气语调加以鲜明区分、配合恰到好处的动作,适时设疑,让孩子思考,孩子们常常被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孩子们也逗得哄堂大笑。我喜欢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也爱听他们毫不克制的大笑,这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天性。“云朵老师,你讲的故事真有趣。”“云朵老师,你讲得好好听,我听了一遍还想听。”“云朵老师,我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年级的小豆豆》了。”收到孩子们这么多的反馈,我真心感动与欢喜。我希望能够由让他们喜欢听我讲故事,渐渐喜欢我的语,进而喜欢上我。

  要赢得孩子的喜欢,看似简单,又并非易事。每位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热情、知识、人格魅力照亮孩子们,让孩子们发现教师身上散发出的无限光芒,喜欢她,爱上她。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本学期学校为每位老师发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以前常听说这本书,但一直没有看过,这学期能好好读这本书,确实收获很大。

  苏霍林姆斯基在书中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经验,为教师提出了100条建议,课上的、课下的、数学的、语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其中不论针对学困生还是程度号的学生,他都在多处提到了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问题。

  在第89条建议中,提到:教师应当怎样布置家庭作业的问题。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课外作业当成课内作业的量的追加,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布置作业时,我们布置的作业,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全体学生,并没有差异化的布置,其实,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在学习上并不是一样,有时甚至会相差甚远,越是到了高年级,这样的情况就越发的明显,也就是我们说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作业的布置中,布置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针对中等左右的学生,并没有对于两头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或差异化布置作业,导致“吃不饱”、“吃不了”的两极现象,很多老都应该会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一视同仁”,那又如何差异化对待呢?

  1、 简单化

  基本布置作业方法不变,只针对“吃不了”的个别学生差异化布置作业,降低作业难度,巩固基础知识,慢慢提高。

  这种方法实行起来容易,老师任务量相对较小一些,只需要针对个别学生布置作业就好,缺点是差异化还不够精准。

  2、 复杂化

  根据学生程度分三类作业:“吃不饱”“刚刚好”“吃不了”,再根据着三类差异化布置作业,达到每一类都“吃的饱”“吃的好”。

  这种方法实行起来复杂的多,老师的任务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据孩子程度分类,再布置差异化的作业,批改也会更费时。不过差异化的作业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提高会更有效。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对于孩子的作业,不能“一视同仁”,应该注意个性化、差异化的对待。


相关文章:

1.《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2.教师读书体会1000字

3.1000字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3篇

4.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

5.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6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