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400字教师读后感
看完《无条件养育》,之前认为惩罚孩子是万万不行的,属于居高临下的判罚,其实表扬孩子同样属于居高临下的施予,是属于硬币的两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着眼于这样一个区别: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爱;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是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不过在此之前,作者还对无条件的爱进行了坚实的铺垫,让我们深思自己的养育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并提前“警告”大家:我们越执着于远的养育目标,事情就会变得越复杂。
凡是养育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天下没有生来“听话”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独一无二的人格,都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挑战,尤其是挑战我们的耐心。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需求,即做我们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经历自主感很重要,一种我们是自己行为“创始人”的感觉。事实上,我们做了什么选择往往没有选择这个行为本身更有意义。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一直以为乖巧、懂事,不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为这些年在外工作,除了放假,我很少回家与女儿相处,没有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我家女儿初长成,她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会问候妈妈的身体如何,要在外开心工作,这些问候捎来了无限温暖,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们约定一起朝着目标,相互学习。
每当书中有好的经典语句,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并读给孩子们听,因为我了解孩子们生活太幸福了,在生活中受不了一点委屈,书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在不同环境成长的孩子相比之下,被某些人奚落嘲弄的无条件自我评价,变成了人生中应该被争取的最佳目标,一般来说,不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成绩之上的人,会更倾向于将失败看做是短暂的挫折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不太容易陷入焦虑或绝望,所以我会告诉孩子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骄不躁,懂得感恩,珍惜美好时光,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奉献了多少,给予了多少,而不是得到了多少,因为我们都是在得到中失去着,在付出中收获着。但要过得充实,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是成功的一半。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我们面对孩子犯错时,往往想到的是如何给他个教训,语言批评、令其反省、赔礼道歉、将功补过等等都是教育方法,我们唯一忽视的是孩子的眼神,读懂孩子的眼神就读懂了他的心。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心里会怎样?”如果能深入到心理,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当孩子眼神中流露出愤怒、委屈、害怕、甚至祈求时,我们心里会怎样呢?是熟视无睹还是心生怜悯,是默默地说“罪有应得”,心中窃喜,还是反省孩子其实很天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
站在孩子立场想问题有助于我们想明白我们教导他们什么。孩子不好好吃饭,如果我们只是威胁他“不吃掉要扣分”然后命令他必须吃掉。这时,老师的威信在孩子心中很有可能降低,因为其中的原因没有了解。这时,通过孩子的眼神完全可以读懂一切,有可能生病了;有可能不喜欢吃,看了就不舒服;也有可能食物被别人不小心弄脏等等。如果此时站在学生立场上想一想,问一问,关心一下,鼓励一下,就算食物依然剩下,我们老师却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威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会察言观色,教育事半功倍。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拿到工会发的书时,一眼就被书的题目吸引了,翻看书中的内容后,知道了什么是无条件养育。想起平时在教育儿子的时候,都是附带一些条件的。原来有条件养育是关注孩子的行为,而不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无条件养育不是放纵孩子为所欲为。对于同一个问题,有条件养育与无条件养育是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包括看待人性。就动机而言,无条件养育会更多的从“内在”而非“外在”去动机,无条件养育认为,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简言之“重要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
有条件养育的后果:作为这种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思考、感觉)时才是有价值的。结果是(得到的)支持越有条件,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就会越低。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么他们在接受自己时也会附带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