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效应》读后感范文5篇
关于人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从分类上讲就三种,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无善无恶。或多或少,个人有个人的倾向和秉持,如若具体到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都能有各自的说辞,这并无对错可论,只是提供一个视角而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黑羊效应》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当有人出现危险,袖手旁观是一件非常简单而轻松的事。可是你却不知道,如果受害者是无辜的,那么就此刻他的境地来说,你已经无意中充当了一个刽子手。
伸出援手的确很难,更无法预料的是,还有甚者,和加害人一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受害者的黑羊进行轮番屠宰,以显示自己的高尚,甚至是独特。
话说,你是不是已经让我说得晕头转向不知所言了。客官莫要着急,听我慢慢说来。“黑羊效应”是一个真实存在并且时常发生在生活里的现象,但可能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朋友因为一时的困难跟你借了钱,可是因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原因,你没有刻意去提醒,最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位朋友也没能把钱还上。过了一阵子,事情突然不对了,你竟然在其他朋友那里听到了一点自己的坏话,虽然那位朋友没有指名道姓地说出是谁在散播这种坏话,可你隐隐也能感觉,这事一定和那位借钱的朋友有关。
你开始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你做了一件好事啊,可是朋友为什么这么对待你呢。其实,此时的你已经成为一头备受攻击的黑羊。而你的那位朋友,则成了对黑羊的加害者。
为什么人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落井下石?看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十三的父亲当初明明救了当官的一命,可当遇难的十三找上门去,这位大官为什么不去帮助十三而是要陷害他呢?你或许可以解释为,这人人品坏呗,人心本恶,他就是那么一个奸臣。但是在心理方面来说,这个行为的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缘由——那就是计较于十三父亲曾看过他最为落魄的一面,或者他因没能达到自己想象中的美好而耿耿于怀。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虽然十三的父亲确实在他遇难的时候帮过他,可是毕竟也切实地看到他最为落魄和没本事的一面,这一面,就像一根长刺,深深地扎进他的内心。所以,心胸狭隘之人,在发达之后多半不愿再接触当年对自己有恩的人。而这也就意味着,帮助他的人,已经成了无辜的黑羊。
但是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因为事情是围绕当事人展开的,所以真实的情况除却当事人,基本再没人知晓了。所以,加害者就可以任意去颠倒黑白,胡乱编造了。而普通人大部分又是没什么大脑的,不会真的去思考你们之间谁对谁错,况且如果聆听的人若是只和加害者认识,那对被害者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人当然不会浪费口舌对跟别人说自己的不对。添油加醋就是这么来的。
而当加害者将对黑羊的攻击转达给第一个人,再经由第一个人传达第二个人,以至于口口相传。好了——很多好人都开始围攻一个好人的现象产生了。
好一点的,就做了白羊,因为觉得骂人实在没什么好处,无非就是逞一时痛快,不如选择安静地旁观,于是这部分人既不反对,也不支持。坏一点的,就跟加害者站在一起,共同对黑羊进行攻击。
一个人的攻击或许不足为惧,但是一群人的攻击就.......
我说这些并不是在宣扬人性的黑暗,恰恰相反,存在即是合理。但是事情发生了,你总要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才能对自己有个交代。更何况,黑羊并不是固定的那么一个,某一天,你也可能身陷黑羊效应的困境之地。
但无论是加害者,旁观者还是受害者,这场战斗里其实没有赢着。骂人的或许得到了片刻的口舌之快,可当有一天他被别人攻击,就能尝到被骂的滋味,绝望之际可能会产生“这也许就是报应”吧的想法;旁观者看似没什么错,但其实他决定不插手的瞬间,就已经成了整件事的推动者,毕竟不表态也是一种没态度;而最惨的就是黑羊本人,明明没做任何事,却注定要为加害者的人性黑暗点买单。
我知道,很多时候,除开当事人,除开法官、记者,大部分人没那么多时间去品评和探究一件事的真相。因为事不关己,好像就可以对黑羊发出攻击。但是,人起码应该是长脑子的,在对一件事、一个人下结论之前,或者说骂人家之前,总要应该想想这样做究竟对还是不对。
不要小看一件小事,不要觉得每次骂人爽完就完。
如果你很享受当加害者和旁观者,就别怪有天事情临到你的头上,你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要被一群人攻击的黑羊。
《黑羊效应》读后感
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很难用常理解释的清楚,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心理学来剖析人性,从而找到症结所在。
《黑羊效应》这本书是我近期读的心理学书籍中最戳心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本书。原因是生活中真的存在太多太多书中的案例,而就连我自己,也曾经莫名其妙的成为一只黑羊。
书中指出,黑羊效应指的是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诡谲现象。另外,当我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时,通常会把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转移给相对软弱的人,从而形成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黑羊效应”。
黑羊效应中涉及到三个角色:无助的黑羊——受害者,常常什么也没做,就无辜遭受周围人群的攻击。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跟着大家一起对某个人做某些事很有趣。冷漠的白羊——旁观者,目睹部分或全部过程,却没采取任何行动。
我小学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位转学女生,她是我们班上为数不多的高度近视,可能是小孩子都有排外心里吧,所以我们都不大喜欢她。有一次她课间出去,班上同学将她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起哄踢来踢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最后我也加入了,于是在我们的哄闹中,她告了老师,下一节课,我们集体被罚站。事后我想了很久,平日里我也是个乖学生,为何那一刻就失去了理智呢?最可怕的是,当时我们班上几乎都加入了这场混战,仿佛如果你坐在一边,就不是这个班的人一样,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最初的那几个挑事的人,是屠夫,而我们这些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加入进来的人,则是白羊,那个转学生,是这里的受害者,黑羊。
书中也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个平日里非常老实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一场游行示威,他也不清楚那些人在做什么,但随着周围人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他竟然哭了,接着他也加入到他们当中,最后这些人情绪失控,对店铺进行了打砸抢,这个人也莫名其妙的加入了,最终逮捕归案,陈述的时候,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无疑,他也是一只白羊,而白羊最终可能会转化为屠夫身份。
这本书在每篇文章后都会有一个小的栏目叫做看穿黑幕,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是这么说的:“在黑羊效应中,一旦激起了群众们的共同反应,任何一位屠夫,也就不会被对方的痛苦反应所影响——别人都这么做,如果我不这么做,我要如何安心?说不定我也会成为屠夫团体厌恶的对象,甚至变成第二只黑羊。”这个说法完美的解释了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
我有个初中同学,他父亲死于一场车祸。那是一个冬天,他父亲骑摩托车被一辆货车撞倒,司机看到满地血之后吓得立马逃窜,事发后立刻围上来一群人,但没有一个人救助他,最终他的父亲死于失血过多。当时听说这个事情后,对那个时期的我们都打击很大,一方面感慨人生无常,另一方面,我们感到了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冷漠与无情。
《黑羊效应》中说,这种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叫做责任分散效应。这种现象并不是周围人冷漠无情,而是他们会认为责任不在自己,但倘若当时只有一个人在场,并且他是唯一可以施救的人,他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对受难者提供帮助。所以当我们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记得不要对一群人求助,而是坚定的只找离你最近的那个人。
黑羊效应中讲述了很多种案例,这些案例可能都曾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我们都可以对号入座,有时候我们是黑羊,有时候是白羊,有时候是出手伤人的屠夫而不自知。这本书也通过大量文字来告诉读者,如果避免自己成为一只被害的黑羊。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很棒的心理学书,倘若你正经历一些职场烦心事,或许这本书可以帮你很好的解决。
《黑羊效应》读后感
黑羊效应讲的一个现象,最为常见的便是校园欺霸。在知乎上,类似“曾经哪些事情改变了你的人生?”的问题下,可以看到很多匿名答者在讲诉的便是自己从前经历的“黑羊效应”,影响最大,数量较多的是“黑羊”,零星会有几个“屠夫”和“白羊”。从这些“黑羊”的描述中,你几乎能够感同身受到当时那种无助、煎熬和绝望,每个“黑羊”都是在更换环境后才能摆脱这些,基本每个“黑羊”都留下了心理阴影,有些幸运的通过后面不断地自我改善以及他人的无条件接纳能够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则落下了一辈子的“人际障碍”。
在初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度认为孩子的恶是真正的恶,是那种无知无觉却实实在在的恶。在《黑羊效应》中,从“黑羊”、“屠夫”、“白羊”三个群体展开,不同角度地来剖析他们的心理历程,一场不明所以的欺凌渐渐变得清晰,“屠夫”不过是在群体压力的干扰下一直苦苦地寻求着自我的心理平衡,他们的平衡便是“黑羊”的失衡,这种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结果终究是群体的胜利,个体的落败,这也是“黑羊”悲剧的根源所在。
心理学津巴多被世人所熟知的是他所主导的“监狱实验”,他通过实验考验了真实的人性,结果是人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然而随着年岁渐长,他越发开始否定人性中的恶,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理论开始倡导、激发的是人性中的善。然后这种180度的转变却并不知他一个,究其原因,人性的恶可以解释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人性的善才行。
我们可以用人性本恶说轻松的解释“黑羊”效应,却不能解决问题,当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群好人欺凌一个好人时,离解决问题的距离便近了一步。《黑羊效应》言语上有些累赘和重复,依然不改他能够帮助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管是谁,“黑羊““屠夫”“白羊”,三个角色谁都会经历过,至少某一个,这都值得去反思,反思过后,每个人的感悟并不会相同,是幡然醒悟还是沉默无语,都会是一种收获,希望“黑羊”能够在此次的阅读中感受到一丝治愈,希望以后认识黑羊效应本质的人能够减少一些“黑羊”悲剧。
《黑羊效应》读后感
什么是黑羊效应?
往简单了说,就是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理的诡异现象。
初始,我觉得这种现象根本不会存在,无辜的受害者大把,但是无心的加害者,Impossible!
随后,作者陈俊钦举了个例子:
一家医院接到电话求助,说有人躁狂症发作,要烧房子了,让他们赶快来。到了现场,果然有一女子求救,说自己哥哥躁狂症发作。
医院将男子带回医院,一番治疗后,却发现,事实上当时求助的是哥哥,只是由于接线员的疏漏,加上哥哥曾经也有过躁狂症,而妹妹为了逃脱,故意冤枉哥哥,才导致了抓错人。
可是尽管得知真相,医院却不敢放走哥哥,因为如果放走了,到时候哥哥追究责任,上了法庭,法官问,明明躁狂症要治疗三个礼拜,你为何一个礼拜就放他走了呢?
医院怎么回答呢?
是不是觉得非常熟悉,尼玛,这不就是最近发生的真实事件雷洋案吗?一开始我们看到一个这样的雷洋:人民大学的硕士,靠着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名牌大学,随后进入事业单位,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前去接机,却被警察以“莫须有”的嫖娼罪定罪,中途逃跑不慎身亡。
然后事件开始罗生门,警方拿出了雷洋嫖娼的证据,说他试图逃跑,在激烈反抗中咬伤民警。并将民警所持视频拍摄设备打落摔坏,后被控制带上车。行驶中,又再一次突然挣脱看管,从车后座窜至前排副驾驶位置,踢踹驾驶员迫使停车,打开车门逃跑,被再次控制。为防止其再次逃脱,民警依法给其戴上手铐,在将其带回审查途中,发现其身体不适,情况异常,民警立即将其就近送往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2时5分进入急诊救治,雷某经抢救无效于22时55分死亡。
但是家属仍然不相信,开始质疑警察执法不当。此时,又有警察执法用电击棒击打雷洋的视频放出。虽然视频其实看不清是否是雷洋,但是公众不CARE!借由视频,他们多年来对警察的痛恨的情绪达到了最高点!
按照黑羊效应的理论,我试图去推测雷洋事件的始末:一开始警方确实按照正规程序前去抓人, 但是雷洋为了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嫖娼,毕竟对于他的身份,这是非常丢脸的事情,更不用说妻子才诞下女儿不久。
于是雷洋冒险逃脱追补,警方自然要抓捕,这过程中,是否抓捕过当,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想逃起来,是可以连命都不要的,而警方若不使用些暴力手段,是根本抓不住的。因为对于逃的人,他的逃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对于抓的警察,这只是一份工作,犯不着和逃的人一样拼命。
孰料,这过程中,却出了事情。理论上来说,如果真的是警察的责任,那么他们应该勇敢告诉公众,承担责任。可是人性并非如此。人对于灾难的第一反应就是躲,于是黑羊效应的第一定律产生了:通过牺牲黑羊微小的立意,让屠夫团体得到不成比例的巨大利益。
也许你会问,他们不会愧疚吗,不会良心不安吗?如果你这么问,对于黑羊效应就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大多数的加害者是不会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即便有少数人察觉到有所不妥,也会躲在集体共犯结构之内,选择充耳不闻。不然屠杀犹太人怎么来,怎么来。
所以我相信,也许那些抓雷洋的警察,现在心里还在埋怨雷洋,跑什么跑,不跑顶多罚点钱而已。
那么,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大热电视剧《legal high》的sp讲的也是黑羊效应。编剧借古门美之口说出解决之难:
欺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作为加害人的学生?老师?学校?不,这些都不是本质,本质是更恐怖的东西,那不只存在于教室里,也存在于办公室,公司,家庭里,存在于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我们平时不得不察言观色,随波逐流,多数派自然地被认为是正义,意见相悖的就会被排挤,欺凌的本质是气氛,特别是在这个所有人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地移动着的国家,名为气氛的魔物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在这个敌人面前,法律也许都无能为力!是个能吞噬一切日渐壮大的可怕怪物,别说面对,连逃脱它都难上加难!
在古门美看来,这种黑羊效应的本质是空气一般的东西,由于根本没有什么大恶人,只有如同像墙头草一样附和的堕落的羊群,他们只看集体行事,而这集体的源头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古美门归根于人的天生的劣根性。
虽然古美门没有给出解决黑羊问题答案,但是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作者分别从如何在源头掐断黑羊,如何在黑羊效应无可避免时,自救,如果告白黑羊效应,走出伤痛等三方面给出了答案。
希望看完这本书的人,可以意识到:人这个字,看起来像是靠人和人互相支撑构成的。但事实上,人真正的含义是——人孤独地出生,孤独地生活,最终会孤独地死去,但若要让这一生有所不一样,则需要脚踏实地,无愧于心地站立!
《黑羊效应》读后感
一只黑羊,被屠夫默默锁定、磨刀霍霍,而白羊却在旁边静静围观。
本书讲的“黑羊效应”是一个好人被一群好人欺负,而另一群好人却视而不见的诡谲现象。
一开始,团体在一个新环境或原本的环境有了新变化时,人与人处于互相还在试探交往的阶段。起初可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摩擦,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小事情慢慢地就发酵变味了。“黑羊”想追根溯源地查找问题的关键,却发现自己连问题是什么和谁是问题的关键也搞不清楚。因为这是一种模糊暧昧的敌意。而讨厌你的人逐渐形成一个互相真诚和团结的团体,使你更加痛苦和孤立无援。甚至连新加入的新人与原本支持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也开始怀疑是否问题出在你身上。接着双方冲突开始具象化。
“黑羊”做错了什么吗?有时候什么也没错,就是你犯的最大错误。黑羊效应的成因就在于焦虑的大众都争着当“好人”。有没有办法消灭这一效应呢?据书中说只要有团体,就会有黑羊效应。
“黑羊”,就是这群心理陷阱中努力向上爬的人,是其他人共同加害的受害者。而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才会招致如此严重的群起围攻——这就是身为“黑羊”最痛苦的地方。
那么"黑羊"要怎么样逃脱这个困境呢?黑羊效应的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根本不让黑羊效应存在。一旦“黑羊”在成形以前就充分掌握了“屠夫”的意图,跟“屠夫”有了良性的交流,那么整个黑羊效应就会从根本上瓦解掉。不过要是团体中,人们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那也就不会产生一只什么都搞不清楚的“黑羊”了。这样的团体是与“黑羊效应”的形成环境相悖的。那如何避免黑羊效应的产生呢?集体减压是预防黑羊效应的终极手段。而在黑羊效应中,黑羊即使遭到不合理待遇,但依旧是期待能融入团体的。所以黑羊必须是团体的一份子。
如何让自己不要成为那只“黑羊”呢?可以问一下自己:和团体的主流文化融合得好吗?自己是不是一个明显的目标?学历较高?社交能力较差?或者个人色彩比较鲜明?抑或是对团体其他人的行为要么反应冷淡要么容易反应过度?这些都增加了成为“黑羊”的可能性。
如果不幸已经成为那只“黑羊”了,该怎么自救呢?首先你要明白这是特殊情况,并不是常态。整个历程中“黑羊”承受了整个团体的错误,成为了承压团体的牺牲品。其次这是一种集体意识,你很难去扭转它。再者你无须讨好“屠夫们”,这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应对的策略是在“黑羊场所”保持低调,花更少的时间在其中,走出去找令自己放松的其他场所,记住不要让“黑羊场所”的影响扩散到你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果实在不行,尽早止损。
屠夫们是好人吗?那为什么会对另一个无辜的人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呢?其实屠夫们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最重要就是恐惧,良心不安与团体利益。人们承受的压力越大,寻找“黑羊”的动机就越强,速度就越快。通过牺牲黑羊微小的利益,让屠夫团体得到不成比例的巨大利益。围攻黑羊可以让团体更团结,小团体有了共同话题,可以进行良性交流。而屠夫必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才不会让自己良心不安。所以你表现得越好,就显得他越坏。唯一能让他感到平衡的就是找到你的污点。所以屠夫是最不想知道真相的人,有些人甚至连自己当过屠夫也不知道。屠夫其实也是需要救赎的。
在这个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损失,这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自残行动。
而在看完书中一个学校霸凌的真实案例后,我也不禁想起我那小小糯糯的女儿。虽然离她上学的时候还早着,但操心儿女是每个父母的天性。我不想她将来遇到这种问题却莫名其妙地当了受害者或加害者。我希望在她遇到这种事之前就了解它,避开它,就算还是不幸经历了这种事,作为母亲的我能够帮到她。而知识,就是最有用的武器。它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把路上的荆棘指出来了,我们为何不绕路而行,偏要扎个浑身血流才能明白呢?
有些事情就像疫苗一样,预防胜于治疗。
当我们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时,就像打开了通往那个世界的门一样,改变与解决也在不远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