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
他们都说,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的,每每拿起汪老先生的这本《人间草木》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温和慈祥的老者与你同坐在花园里,时而指着一颗恣意盎然的菊花诉说中国人艺菊的历史,时而打趣的告诉你说“螃蟹竟是横着走。”
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处处体现着汪老先生的做人方式:“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那份随和,那份安逸,那份喜爱,对于汪老先生而言草木便寄托着一切。一颗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株花草便是一生……
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草树木就显得更慢。因此,要对花木更加倍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
所以说:“他的一切都是诗。”文字也是,生活也是。
汪老先生在这本书里对美食的描述也下足了功夫。汪老先生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米饭在这位资深吃货下,都能转变为好几种美食,如那昆明的菌子——菌色似牛肝的牛肝菌,炒熟了会变成青绿色的青头菌还有雨季的特产果子——火炭煤,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还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汪先生对于生机的解读。生机是什么?不光是天涯芳草迷归路中草的茂盛,更是病叶还禁一叶霜中叶的顽强。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这是春的生机。在悬崖绝壁上竖起一棵高大的松树,在没有阳光的峡谷里生长出一片地下森林,在没有养料的石缝里长出一株强壮的豆芽,这是坚强的生机。
一朵带着雨珠的缅甸花就能使汪曾祺先生心软软的,一点雨就能使汪曾祺先生想起《夜雨寄北》,引起淡淡的乡愁,想起四十年前那富有情味的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欧阳修说:“草木无情”但读过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后,人间的草木啊,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气息……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尔,须富贵何时!”虽处世间,不耽浮华,不慕富贵,但求与草木互通情意,于烟火氤氲里寻人间至味,于往昔旧中忆探访经年故闻。这,是我眼里的一本好书——汪曾祺先生所著的散文集《人间草木》。
语言的特色是我钟情于这本书的一大原因——句子精简朴实,结构清晰自然,像一盏由新绿泡出的清茶。他写杨梅是“颜色黑紫,正如炽碳”;写离核黄桃是“紫核黄肉,香甜满口”;写葡萄是“你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吧,那也不够呀!”。句子虽短,却似大师的绘笔,只寥寥地涂抹几划,轻描淡写,就是栩栩如生的火炭梅、黄桃、葡萄。而这种文风又像极了汪曾祺先生本人,他从不追求辞藻的华丽繁杂,内容的荡气回肠,而是将自己的才气谦逊地隐匿在平平淡淡中,偶尔迸出智慧的火花。
但若仅仅只是浮于花草果树的表面,那与读无味的植物学术科普论文又有什么区别呢?汪先生与草木的羁绊远不止于好其形美味美。那平常百姓家案上的果品,不但篆刻在他的味觉记忆中,更镌刻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于是情系草木的汪先生便往往能从草木的故事中,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葵·薤》一文,以当代人嫌野菜低贱而逐渐使流传千年的葵菜薤菜无人问津为由,映射出文坛上许多作家离经叛道,拒绝尝试,使真金雪藏,明珠蒙尘的现象。汪曾祺先生心痛之余写道:“我劝大家的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惋惜慨叹人间至味葵薤遭遇的同时不忘告诫读者,切勿嫌弃甚至丢弃传统,要学会吸收借鉴精华,广泛涉猎,以防佳肴埋没于尘土,遗忘在历史的横流中。
“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人间草木》一书中,从容是它的主旋律。西南联大的同学在空袭时不躲不逃,从容地在日军的机翼下煮冰糖莲子;被下放乡间的作者处在危机之中,从容地寄情草木,赞美秋季的丰腴;晚年的作者沦落于简朴拮据的环境下,从容的静待花开花落……这本散文集里,虽然作者的经历崎岖坎坷,但语气是从容的,不抱怨,不指责,不批判。汪曾祺先生对草木的爱也源于对生活的从容——不追名逐利,不好大喜功,只是慢悠悠地绕着庭院踱步,去欣赏身边盎然的生机。他用淡泊诗意的《人间草木》散文集,告诉读者生活的至味不在于财富与地位,而是内心的从容与充盈。
汪先生还说:“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热爱。”于我而言,对这本书的爱来自于草木情谊,人间至味,以及汪曾祺先生那颗可贵的从容心。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3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 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近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平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4
翻开此书,立刻就让我爱不释手,因为书的前十来页,都是汪老先生自己画的画。我虽然不懂画,但也能从老先生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某种花草或小动物,并且栩栩如生中,感受到老先生的博学多才。汪老先生的画震撼到了我,文字更是给我启迪。
《人间草木》一书分五个板块来写的,第一板块《人间草木》第一篇《生机》,写的都是几个小事件。例如《芋头》一文,作者先写他一九四六年的夏天,在香港等船期,就在一个简陋的华侨公寓滞留了几天。他每天除了看人打麻将就是瞎逛,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前途也很渺茫,可以说他当时有点心灰意冷。但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个堆着煤块的大阳台上,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棵芋头!“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几片绿叶是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芋头蓬勃的生机,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给了作者力量。没有华丽的词藻,淡淡的文字,老先生信手拈来。可见他是个有心人,随时随地都在留心观察,并从中得到心得。还有《豆芽》《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等,这些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见得到的东西,都变成了汪老先生笔下的美文……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东西,只是我们没用心观察而已。
读《人间草木》一书,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例如山丹丹花,我们老家都叫它映山红,每到春天,山上到处可见,有小孩喜欢把花采回来放瓶里插养,红艳艳的很好看。但大人和孩子都不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花原来是一年比一年多一朵啊!……
读了这本书,更使我懂得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世界很美好!
这都是我读了《人间草木》后的收获,以后我一定会再去读汪老先生其他的作品,从他文字中学习成长,做一个对生活有趣的人!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5
超越人生的残缺和不完美,似乎只得艺术和宗教两条路径。前者,周宁在《人间草木》第二章里多以“审美”一词加以表述。
不知是单纯评价苏曼殊还是统概艺术创造和艺术化人生,周先生在文章里提出审美在经过“失重”、“放纵”后却难免“落空”的过程窘境,并进一步指出其原因是审美是通过主体内心的充实、更新,弥补人生的残缺,这较之大部分宗教舍弃自身、抛弃身外的修行过程轻薄了许多。
真如周先生所言,那么艺术创作或者诗意化生存就只是彻头彻尾的短暂医学专用,如不能从艺术生活过渡到宗教生活,感性便成为自加的罪过。
也有道理。
宗教是决绝的,割裂因而能不再受困。与之相比,审美更像是徒劳的修补。
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深感自己的感性真是万分险恶。
让我我试着很感性(很装)地描述写一下与这本书的遭遇:
我陷入北京路附近的一仄小巷子,“学而优”书店的灯箱广告有些漫不经心地亮着。只有两个店员模样的女子蜷在一楼正堂的藤椅里,不大的正堂因为灯光暗淡似乎有将她们淹没的态势。我想这正该有咖啡的香味,于是连步走上窄窄的楼梯,并对绿色的墙面致意。
二楼亮堂点,我告诉店员我要买一本叫作《人间草木》的书,周宁写的。
另一店员去找的时候,我随手翻看摆在当前的《书屋》。因为惰性,我已有一两年没买这本杂志了。
一分钟后,店员好像刚完成了一次长跑,手里正拿着《人间草木》。她有些抱歉:先生,书名是“人间竹木”吧?我一下被击倒,但我像士兵生疏了用枪的方法但笃信自己开火的能耐,很快镇静下来。说,那是仿篆书的“草”字。书脊上偷看到的“草木”二字消除了我的迟疑。于是兼收得书后的满足和获胜后的喜悦,交钱下楼。
头一天,我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人间草木》书评。
用很熟悉的状态、装模作样地写上面几段描写的文字,过程中我很感自由。过后会怎样,真用不着想。现实还容不得你像写字一般游戏对付。
还得感性下去。因为刻意改变自己无异于又加大残缺的可能。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 汪曾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