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乌合之众》学生读后感最新感悟5篇

其其分享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乌合之众》学生读后感最新感悟,欢迎阅读!

《乌合之众》学生读后感最新感悟1

《乌合之众》,第二次读,第二个译本。感觉冯译比胡译更好,因为冯译更能体现出勒庞观点警句性的力量。“乌合之众”,怎么会有这么棒的词!太喜欢汉语啦!

编排的原因,译者序放到了书后。译文和非译文的交替,给人一种潜水很久,终于冒出水面,畅快呼吸的感觉。读勒庞原文有种憋气的感觉,一开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热情还能津津有味,后面越来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观点喷发,就是断言断言断言,不解释不解释不解释,作者说仿佛在说不懂就记住吧,我肯定是对的。这也正符合作者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的大众心理操纵理论。

读的过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个群体化身而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壮汉,不断吐槽数落。读起来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读完已不知不觉受到他观点的影响,慢慢认同他的观点了。一本充满偏见、怨念、吐槽的小书,却能从出版伊始持续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觉得来的观点又总是能让人信服。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从众,便失去自我,成为乌合之众,在人类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可是谁不喜欢那种群体带来的力量感和正确感,这就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社会陷阱。就像买基金买股票,追涨杀跌,谁不是跟着跑?最后七亏二平一赚。

中译者序中说,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我认为对于读者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意识到群体的存在,而且我们随时可能置身其中。由于勒庞对我们耳提面命地说过群体乌合之众的特征,我们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外去思考,开天眼,觑红尘:我是不是已经丧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给了群体的感性,漂浮在群体雄赳赳气昂昂的风暴之中。是的话,快快醒来。

《乌合之众》学生读后感最新感悟2

读勒庞在一个世纪前写的这本《乌合之众》,就像是在读一本二十世纪的人类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明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庞该是个种族主义者。恕我可能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无知,但纵览全本书,“种族”这个词出现得最多次。勒庞认为:种族是决定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因素。正是种族保留下来的“生理解剖学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无意识动机,而无意识动机又是群体行为的动因。所以,即使群体一律的无知、多变、冲动……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又因种族而有所不同。

勒庞应该也是个精英主义者。在书中,他毫不掩饰对安德鲁撒克逊民族的崇拜,深为认同后者个人主义的民族特性。而他却多次地将法国大革命归结于本民族群体意识的主导,失望之情可见一斑。

看书时不时被他武断、不加推导的结论所烦,认为其要是放在当代,可能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或是很快就销声匿迹。然而,这本书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还能被人所关注,被许多社会学家尊为“研究社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依本人拙见,还应归功其对于未来强大的预见能力。二十世纪世界的两次大战,不都是群体行为被诱导出、传染、放大后的结果吗?在看我们中国解放后的那场浩劫,不也是一场群体的狂欢吗?尽管勒庞的论证缺乏依据,但他仍能不无预见力地指出:“那些领袖们,杜撰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描述一个伟大的图景,鼓动群体……而这些新东西不过是过去的专制换了张面孔……”正是群体最深层的无意识动机的稳定,人类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复过去——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

就写这些吧,大多数感想还是要边看书边才能蹦出来的。最后勉励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

《乌合之众》学生读后感最新感悟3

人多力量大?不见得!人越多越傻。120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勒庞就未卜先知,看穿了一切。他认为群体中往往会存在极少部分的聪明人,但会被群体的主流意见影响,从而变得随大流,但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一直都是少数精英人士引领的。

书中引起多起历史事件,尤其是通过法国大革命事件,作者认为群体永远游离于无意识的领地,会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无动于衷,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亲信外,再无其他可能。

勒庞还认为一个孤立的人可能是有教养的,但是群体可能变为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蛮人。群体是情绪的放大器,如果恰当的引导,就会创建和谐社会,如果被坏人利用,就会变得无节操、无下限。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在早期中日、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会出现中国人打砸自己同胞资产的现象,他们往往好多都是狂热的激进分子,甚至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行使丑恶的个人意图。

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坦然、淡定,不当乌合之众,在勒庞看来,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受点机械的应试教育,多一点独立思考。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书和服从,而非引领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个性、判断力、经验等,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最近在看《他想的童年》,很受启发。

《乌合之众》学生读后感最新感悟4

这本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横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书的理论性内容太多,列举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大革命,议会,教会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识体系,一边揪着字,一边还要查书中所将事件帮助理解作者要论证的主题,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艰难,所以我心里的预期时间以为有二十几个小时,结果看完之后数据显示是8小时56分,惊!!!

看完之后,对我原本的一些观念有很大的影响,之前一直以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书中说道“群体的无意识,群体的易感染,群体无认证推理能力,群体多变,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这些概念,例证群体智商并非个体智商之和,因为群体属性,群体智商可能低于组成个体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网络水军,网络暴力,意见领袖对事件分析及风向的影响,远一点点,文格时期暴民跟风站队这些不就是乌合之众的行为吗?

高水平的翻译要求“信、达、雅”,我看了两个翻译版本的《乌合之众》,因为译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不同文字,不同文化的转换问题,增加阅读的难度。看到很多书友也跟我遇到的同样的困难,我就放心了,哈哈哈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能需要在多读几遍,多思考,结合生活实践,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吧。

《乌合之众》学生读后感最新感悟5

学完国学再读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对于我这种书虫有点烧脑。读这种纯理论书,过程艰辛苦涩,极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读,否则一不留神就要重读。好在篇幅不长,初读下来,作者很多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

尽管书中的一些理论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和消极,但这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观点放在当下仍然适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为己所用吧。

书中讲到“教育既不能让人变得有道德,也不能让人变得幸福,它无法改变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识而言,在大数学家和一个鞋匠之间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但就性格而言,他们的区别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计”,这或许就是智商与情商的区别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来还指着多读几本书,提高一点情商,然后变得幸福一点点,看来没戏了,扎心。或许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难幸福吧。

本书还有很多一针见血式的观点,例如群体不会思考,群体没有理智,群体的善变、极端、残忍、奴性,填鸭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本书的写作风格正是一直采用群体的特征和手段,向我们这个读者群体进行“断言”、“重复”和“暗示”,细思极恐。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我们必须承认,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是无法摆脱群体心理的影响的。所以,不管我们如何特立独行,当所有人都浑浑噩噩的时候,也难免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那么,我们是否还能在随波的群体之中坚持自我,发出属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呢?

集体无意识,愿我们拨云见日,凡事主观,谨慎,冷静,深思做不一样的自我!

《乌合之众》学生读后感最新感悟5篇相关文章

关于《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5篇

关于《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5篇(2)

2020《乌合之众》读后感点评精选三篇

《活着》读后感心得感悟5篇

中学生乌合之众读后感

法国小说《乌合之众》读后感大学生作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6篇600字

关于看《乌合之众》读后感悟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以上范文5篇

《乌合之众》心得感悟3篇

    117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