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保险行业发展风分析
受疫情影响,保险行业正经历一次“洗牌”,保险公司愈加体会到保险消费的不足,愈加认识到保险转型的必要。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保险行业发展情况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2020,保险行业如何走?券商这么说
2019年外资险企进入中国步伐加快,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行业。那么,2020年保险行业如何发展?险企如何在回归“保险姓保”的前提下,得到长足发展。
行业有生力量增员是未来的持续痛点
中银国际证券认为,代理人增员的困境是行业未来持续面临的痛点。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以及新华保险2019年中期个险代理人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9.2%、9.3%、-6.0%和 4.3%。增员困难的压力在2020年和未来较长时间会持续。随着监管倡导保险回归保障和对销售队伍全面整顿,销售难度增加,代理人收入下降造成人员招募及留存困难,同时代理人培训周期长,产能释放需要时间,险企面临持续的新单压力。
对此问题,中泰证券认为,面对行业增员的痛点,除了保持代理人数量稳定之外,提升人均产能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最优方式。通过做大核心人力,做强顶尖绩优,培育新生代代理人,有望打破“得人”难的困境。
券商看好储蓄险市场
中泰证券看好2020年的储蓄险市场的增长以及上市公司份额格局的提升。
他们认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的负面因素会被安全可投资渠道的变少以及竞品收益率下降所抵消,国际经验也显示了利率下行周期对应年金险的销售高峰,同时受益于大型公司稳定的万能险结算利率,附加的养老社区等服务。但监管对高预定利率产品的限制等仍旧是扰动险企2020年保费结构以及盈利预期的不可低估的因素。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国盛证券提示,2020年准备金折现率下行及投资端压力使得行业利润不确定性提升。2020年投资端的不确定性提升,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率高于2019年存在一定难度。
国盛证券预测,按照当前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准备金折现率曲线将在12月末至1月初开始向下,保险公司需要增提准备金,或将对当期利润产生直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从剩余边际摊销角度看,近两年行业NBV整体增速放缓,对剩余边际的增长以及新保单的摊销产生一定影响,同样会减弱险企利润增长。
中小公司部分产品低价策略难以长期保持
国盛证券认为,中小险企在2020年的低价格重疾策略偏重于中短期策略而并非长期策略:首先价格底线在于再保公司不接受分保;其次,激进的定价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第三,若低价策略持续下去,长期资产无法与赔付额匹配。中小险企自身面临的长期风险难以抵御。
2020保险行业发展前景如何?2020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而经济基础和减灾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造成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除了没有火山灾害外,世界上其它自然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林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等。其中,又以地震和洪涝灾害最为严重。
保险是一个汉语词语,本意是稳妥可靠保障;后延伸成一种保障机制,是用来规划人生财务的一种工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支柱。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从社会角度看,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精巧的稳定器”;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
2020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中国保费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对全球保费收入贡献接近一半,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来看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保险行业在经历了恢复、规范发展阶段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与之相随,保险法律体系也从不健全、不完善,通过不断地建设、发展,逐步在完善。纵观近几年来的中国保险业保费规模,寿险行业始终占据半壁江山。目前保险市场受监管导向回归保险本源,与此同时伴随着业务渠道拓宽与科技影响寿险规模逐年稳定增长,但从行业内部发展状况来看中小型的寿险公司发展相对于大型公司来说较为缓慢。从消费者来看,女性客户占比仍将逐年提升,达到40.29%。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保险意识的逐渐增强,客均保费、人均保单数也逐年提升,预计2020年人均保费将达到30,380元,人均保单数将超过3张,并且两张及以上保单的消费者占比预计2020年将超过七成。
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往往负责灾害兜底,安排财政资金负责灾民救济和灾后重建。事实上,由政府支出的救灾资金只是财政支出计划的一小部分,巨灾发生时,相对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来讲,政府救济资金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在一些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在巨灾赔付中占有重要地位,保险赔偿通常能占到巨灾损失的30%到4O%,而我国保险业从总体上讲实力还不强,国民保险意识薄弱,1995年后保险公司更是退出了巨灾保险市场,因此保险公司在灾害损失补偿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在巨灾损失补偿中,政府拨付财政资金予以救济,不仅数额有限而且占用了本来应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保险公司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借鉴国外巨灾保险制度的先进经验,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0-2025年保险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2019年中国巨灾保险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9年中国巨灾保险行业承保状况分析
一、2019年中国巨灾保险行业承保数量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9年中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干旱、地震、地质灾害为主,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70.9亿元。开发包含地震、台风、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产品,满足各地区人民群众差异化的巨灾风险保障需求,成为推动国家巨灾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抓手。
截至2019年末,通过巨灾保险运营平台投保地震巨灾保险的城乡居民住宅已达970余万户。
二、2019年中国巨灾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分析
2016年7月至今,我国及周边地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多次,地震所带来的各类风险不容忽视。一个显着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逐渐认可巨灾保险的重要作用,住宅地震保险就像是一把触手可及的钥匙,在作为新鲜险种逐渐被保险消费者所熟悉和认同的同时,也成为个人在抵御自然灾害,化解风险方面的纽带。
第二节 2019年中国巨灾保险行业理赔状况分析
一、2019年中国巨灾保险行业赔付支出分析
2016年7月,作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突破口,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产品正式全面销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累计提供地震风险保障近4300亿元。
二、2019年中国巨灾保险行业赔付率分析
2019年4月10日,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上线由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部分成员联合开发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台风洪水巨灾财产损失保险。该产品的保障对象为城乡居民住宅、门窗屋顶等室内附属设施以及家庭室内财产,在发生台风灾害(由国家气象部门发布的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达到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洪水灾害(在各省范围内由省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Ⅳ级或以上应急响应时的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城市内涝、潮水上岸或倒灌等)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时,造成一定损失的,可以获得赔偿。保险金额方面,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的最高保额不超过100万元,城镇住宅最低保额为每户5万元,农村住宅最低保额为每户2万元。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的保险金额按比例分配:住宅墙体及承重结构占保险金额的50%、门窗占保险金额的10%、屋顶占保险金额的20%、室内附属设施占保险金额的20%。家庭室内财产为可选保障,保险金额不超过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保险金额的20%。
2020年保险行业将面对三大压力
2019年,保险业迎来盈利“大年”。受投资收益向好和税收利好政策等因素影响,A股上市险企净利润同比大增。
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五大保险公司,去年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4万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归母净利润2723.95亿元,同比大增72.2%。其中,中国人寿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411.5%至582.87亿元,增幅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保险行业将面对三大压力:持续走低的利率将导致投资收益下滑、准备金计提增长,此外,保险业务转型遭遇瓶颈还叠加疫情期间展业难。
五大险企
实现净利2724亿
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2.87亿元、224.01亿元、1494.07亿元、277.41亿元和145.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411.5%、66.6%、39.1%、54%和83.8%。
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直保公司也显示同样的增长路线。2019年,太平集团实现股东应占净利润90.09亿港元(约合82.37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30.9%。众安保险虽仍净亏损4.54亿元,但减亏幅度达到74%。
保险公司盈利良好离不开两大主因:承保端受益于手续费支出“减税”新政;投资端实现投资收益增长。
2019年5月,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公告》,这一新政策意味着给保险公司“减税”,成为拉动险企业绩的非经常性损益因素。
例如,因执行该政策,中国人寿2018年度应交企业所得税减少约51.54亿元,相应减少告期所得税费用。太保寿险2019年全年所得税为-12.47亿元,同比降低120.3%。
另一方面,投资收益亦影响盈利表现。2019年一季度权益市场显著回暖,权益市场向好带动公司权益投资增长,成为拉动保险利润上升的重要力量。
2019年国寿、太保、新华、人保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23%、5.4%、4.9%和5.4%,分别同比提升1.95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中国平安实施新会计准则,总投资收益率为6.9%,增速提升了3.7个百分点。众安保险2019年的投资收益为18.16亿元,同比增长264%。
除了以上两项因素,部分企业承保端经营改善也是盈利增长的重要原因。
今年面临三大压力
2020年以来,持续走低的利率带来投资收益下滑和准备金计提增长的压力,此外,保险转型瓶颈亦叠加疫情期展业难。在这三大压力之下,保险业集体面临新单保费下滑和资产收益率下降等困境,保险股亦陷入低迷。截至3月31日,2020年A股保险指数下跌19.87%,而同期上证指数降幅为9.83%,保险股明显跑输大盘。
从承保端来看,寿险传统“人海式”经营模式步入发展瓶颈。疫情之下,寿险代理人的“展业难”与“脱落高”的双难困境进一步凸显。
例如,今年前两个月,寿险业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同比下降超40%;再以行业风向标平安寿险为例,今年前2月保费收入1365亿元,同比下降12.57%。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保费短期增长问题将有所缓解,但寿险新单增长难和代理人增员难等核心难题仍待解决。
从投资端来看,全球进入低利率环境,今年降息范围和力度进一步加大,资产荒与信用风险上升,对保险资金投资带来压力。目前有保险公司到期资产收益率出现倒挂现象,今年新投资资产收益率不足5%,低于去年收益率水平。
对此,险企的普通策略是提高固息收入。例如,平安很早就开始逆周期投资,通过很多方法提高净收益比例,取得较好效果。国寿将资产70%——80%投向固收领域,近年不断优化和预配固收资产,给今年的固收息利收入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从利润表来看,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的变化影响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2月准备金计量基准曲线加速下行,有券商预估全年下行幅度或将超过20个基点(BP),折现率大幅下行将加大寿险公司准备金增提压力,进而对利润增长构成较大负面影响。
对于上述问题,保险公司已经有所准备。天风证券分析,各家普遍基于“会计估计变更”增提了准备金,平安、国寿、太保、新华分别多提了208亿、23亿、81亿、62亿的税前利润。这对于缓解2020年利润的增长压力作用较大。
中国人寿管理层在2019年业绩会上表示,折现率假设还取决于流动性溢价的变化,流动性溢价的影响因素又包含负债、资本市场的溢价信息等,公司会持续进行观测。总体上,公司的准备金评估利率比较低,准备金也比较稳健。如果折现率假设下调,则普通寿险准备金需要补提,会对当期的利润造成负向影响。不过,因为折现率假设变化而导致的准备金变化,只是影响利润在不同年份的分布,不影响保险业务总的利润。
2020年保险行业发展风分析相关文章: